日前,一场关于硫酸系统转化工艺的技术“会诊”,在铜陵有色铜冠冶化分公司硫酸车间火热展开。
该公司硫酸车间现有两套年产40万吨硫精砂制酸的生产系统,投产10多年来,随着设备逐步老化,两套系统出现了转化率偏低等技术工艺问题。为此,该公司邀请专业从事二氧化硫氧化制硫酸系列催化剂产品研发与生产的威顿(中国)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魏静一行来现场“会诊”。
“目前,硫酸一期转化二段存在效率差,二期二段转化温度偏高,转化整体存在‘高烧不退’等工艺问题。”铜冠冶化车间主任李正贤,开门见山提出“症状”。
“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也有所了解,技术人员也做了一个初步的判断分析报告。”魏静一边说,一边拿出报告。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技术人员认为造成这个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二段与四段之间的隔板存在泄漏;第二,二段催化剂活性衰退明显,可能是使用年限较长造成的;第三,三段和四段进口操作温度低于催化剂正常反应的温度范围,造成催化剂活性偏低。
魏静追问道:“你们目前转化的操作温度是多少?”
车间技术主办林天云,对照着工艺数据记录本说道:“你看,一期各段温度控制基本是正常的。目前,主要是二期的转化温度整体偏高。”“二期转化二段的进口温度要高出正常操作温度近30摄氏度,我们推断可能是第一换热器换热面积太小或者是第三换热器漏气所造成的。”李正贤紧跟着补充道。
“二期转化整体温度偏高,从热平衡的角度来看,是留在反应转化系统里的热量太多了。如果把多余的热量移走,温度应该会降下来。”魏静扶了扶眼镜,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经过一上午的“会诊”,双方剥丝抽茧分析问题,对转化效率低、“高烧不退”等问题的“病因”有了初步判断,并针对不同“病灶”开出了解决问题的良方,也为该车间后续开展转化工段工艺摸底、工艺升级改造指明了技术攻关方向。
(夏富青 胡永斌)